财审资讯
对开展文化领域专项审计的几点建议

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全面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文创园区建设及升级改造项目。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对辖内文化产业政策落实和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效果的审计实践,对开展文化领域专项审计提出建议。

 

紧抓文化特征,细化项目论证

 

文化领域涉及面广,涵盖多种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产品。为全面了解文化行业发展情况,把准文化行业特征,准确把握专项审计重点,审计需开展大量详实的项目论证工作。

 

项目论证前期,组织力量加强文化行业相关政策的收集与学习,深入研读分析。项目论证中期,选择走访重点,掌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文化产业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状况。此外,还需走访相关部门了解资金支持范围、申报程序、资金安排规模等情况。项目论证后期,汇总分析收集整理的相关政策性资料和调研情况,召开研讨会,集思广益。通过充分的论证,掌握不同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现状等内容,为有针对性、有重点确定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导向引领,强化项目组织

 

文化领域审计项目有其自身的专业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此,审计要坚持导向引领作用,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审计阶段,通过适宜导向,强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

 

以目标为导向,做实审计实施方案。针对文化项目范围广、专业性强、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以实施方案为抓手,强化专项审计项目全流程控制。在做好项目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对文化政策落实、职能履行、项目方案制定、项目开展和考核等各环节的衔接度及执行效果的审计,客观评价文化服务体系(产业项目)运作的整体质量及各职能部门职责履行效果;客观评价专项资金来源、分配、拨付、使用、绩效评价等各环节的合规性、效益性。根据总体目标,制定分目标,并以此确定审计内容、重点、方法和相应要求,形成以实现审计目标为核心的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

 

以效率为导向,统筹审计项目开展。在严格把控审计项目质量的同时,注重提升审计效率。一方面,强化项目统筹,充分运用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牢固树立审计“一盘棋”思想,将专项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有机衔接,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使审计人财物得以合理运用。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为掌握总体、分析判断、夯实取证、准确定性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保障。

 

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审计重点。在专项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关注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将审计重点放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及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不适应等问题,同时关注专项资金使用中有无侵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原则,主动征询被审计单位,了解文化领域新政策推进中的痛点、难点,对问题综合分析、审慎认定。对涉及多部门协调的问题,梳理各部门情况及职责,分析各自利益冲突点,明晰政策制定及执行障碍,避免纸上谈兵,努力做到审计问题准、建议实。

 

依托大数据手段,提升工作质效

 

文化政策资金体量大、涉及个人和企业数量多,面对海量数据信息,要运用大数据思维,优化审计方法模型,多维度采集、分析数据资源,使审计取证更加充分、准确,及时发现问题、精准判断,助力开展文化领域专项审计工作。统筹审计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开展合作联动,利用专业知识,增强文化领域审计项目专业性,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优化调整审计思路,研究建立文化领域审计理论框架和实施规则,使专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质量把控,深挖审计成果

 

在开展文化领域专项审计中,需始终严把质量关,实行严格的全过程、多方位质量安全控制。针对文化领域审计对象的广泛性特点,重点防范审计风险。为确保审计人员的廉洁安全,签订廉政风险防控责任书、保密责任书等,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细化并下发由被审计单位填写和反馈的审计干部廉政跟踪卡,做到警钟常鸣。同时,防控质量风险,强化两级审理、审计报告评审和审计信息报送机制,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础上,多层面提升审计成果。

 

持续追踪整改,强化成果运用

 

为使文化领域专项审计成果更好地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应注重审计发现问题的成因分析,多角度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症结,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效用性、可操作性。增强相关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重要性意识,明确责任及要求。加强对整改效果的持续跟踪与评价,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听取相关单位在整改工作中的意见建议,将审计整改落到实处,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得到“双提升”。

 

扫码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