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审资讯
审计整改难在哪里?

到了年底收官阶段,很多同仁已开始着手准备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屡查屡犯,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改,甚至可能还有以点带面、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虚报整改情况的现象。审计整改难,可能是审计同仁们都很头疼的问题。

审计整改为什么难?怎么让审计整改变得简单,变得更有成效?如何促进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这也是我们一直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对审计整改问题的持续跟踪,我们也有一些新的思考。

审计整改,直观上看是审计部门——审计问题——被审单位的三角关系。审计部门发现问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确认后,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整改的要求,制定审计整改方案,经审计部门认可后,按照审计整改方案进行整改;被审计单位认为完成审计整改后,经审计部门验收,最终确认是否完成。完成则销号,未完成则继续整改。

从上述三角关系出发,我们会发现审计整改难,与审计部门、审计问题、被审计单位都有关系。


01.审计整改难——从审计部门的维度分析

审计整改难,从审计部门的维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未查深查透,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够精准、深入,导致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整改过程中浮于表面,难以有效整改。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外部单位的问题、涉及多部门的问题、涉及人员较多或变化频繁的问题等,如果不查深查透或至少理出可以让被审计单位继续核查的方向,被审计单位在整改过程中可能很难推动。

检验问题是否查深查透,我们可以追问几个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哪个(些)部门的责任?如果不整改,企业有什么损失或面临什么风险?整改面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如果你是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你将如何进行整改?

追问这些问题,并非要将整改的责任转移给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而是以终为始促进审计人员将审计发现问题界定清楚。有人说,正确的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如果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改,我们也许可以再回看一下当时的审计发现是否有问题。




第二,审计发现问题清楚,但依据已不适用,审计人员仍然根据不适用的依据提出问题并要求被审计单位整改。

制度治企的理念基本成为大小企业的共识。但制度的更新迭代,往往不及时,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政策和市场迅速变化的今天,制度滞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对业务部门、对审计部门都是一个挑战。如果业务部门恪守制度,可能会影响业务的发展;如果审计部门严格依据制度去要求业务部门,可能不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整改就不只是业务部门或下属公司的事情,因为制度可能非他们制定。整改需要结合新的情况,明确整改原则,并需要对制度进行修订。

第三,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需要整改、不值得整改或无法整改,审计人员基于自身考虑而非企业需要提出并要求被审计单位整改。

对于审计人员而言,难的可能不是发现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后无法找到让被审计人员信服并接受的依据。反过来,对于无明确依据的问题,审计人员如何要求被审计单位整改,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内控是有成本的。前段时间,华为内部论坛有一篇特别火的文章《什么叫内卷?》,文章提到,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为了免责被动地应付工作、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等是内卷。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为了免责被动地应付工作、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等是内卷。

同样,我们在审计中也会遇到一些可提可不提的「鸡肋」问题,提出来只是为了增加问题数量或规避审计风险,实质上不需要整改、不值得整改或无法整改。提出来则罢,再要求被审计单位去整改已无意义,是典型的「内卷」,也会遭到被审计单位的抵触。


02.审计整改难——从问题的维度分析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拿这句话类比整改,会得到:好整改的问题都是相似的,不好整改的问题各有各的难点。整改的问题好比病人患的病。有些病人只患一种轻症,有些病人既患有轻症又患有重症,还有些病人患有多种重症;有些病是急性病,有些是慢性病……

通过分析长期未完成整改的问题,我们发现:

第一,有些问题较为复杂,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不好制定,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比如,一个已出售待拆迁地块迟迟无法完成拆迁的问题。从表面上,加大拆迁力度就可以了。但由于这是一个化工厂,有很多几十年工龄的职工,且有很多危废品需要处理,需要大量资金来解决,问题就比较复杂。在安置员工的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群体事件;在处理危废品的问题上,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资金,而且要符合环保部门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资金是有限的,是短缺的。如果要完成该问题的整改,就需要企业上下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拿出一个系统性的整改方案,好比医院对重症的全科会诊。

第二,有些问题涉及外部单位,非企业自身可以掌控。比如,有些涉及政府审批或付款的问题,开始可能因为效率原因耽搁了,后来可能因为政府换届搁置了,再后来可能因为政府政策停止了。又如,有些客户逾期付款,开始企业进行催收,催收无效提起诉讼,诉讼胜了等待执行……如果被审计单位对这个问题、这个客户的认识不到位,只是将整改措施定位为催收、诉讼,很可能处处被动。如果在等待执行的过程中,客户破产清算了,很可能最后的结果是案子胜了钱一分也没拿到;再如,涉及和外部单位谈判解决的问题,由于涉及标的较大,需要集体决策,参与谈判的人员无法拍板,而对方是民企老板要求现场决定,导致谈判来来回回无法确定……




第三,有些问题涉及内部多个部门或多个领导,容易导致互相推诿,协调难度很大。比如,有些问题是某大领导拍板定的,在该领导在任期间,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出于自身考虑,哪怕认罚或得罪了分管审计的领导也一拖再拖,不愿意积极推进整改,不愿赢了「事」输了「人」;又如,有些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由于职责界定不够清晰,哪个部门都不愿牵头,生怕处理不好影响本部门利益;再如,有些历史问题推进较为困难,历任领导都不愿碰前任的事情……

第四,有些问题难以准确界定整改完成的标准,标准无法确定,也就无法验收。比如,生产制造企业有良品率的要求,如果问题是企业的良品率不高,良品率定到多少算完成整改?由于产品性质所限,良品率不可能做到100%,标准该定到98%99%99.5%?又如,应收账款回款的问题,企业催收到什么程度算是完成整改了呢?

除了上述几种类型外,难整改的问题可能还有其他若干类型,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03.审计整改难——从被审计单位的维度分析

审计整改难,被审计单位是关键,因为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的主体,也是破解审计整改难的内因。

通过分析长期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剔除老生常谈的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推进不力等原因外,我们发现还有以下原因:

第一,缺乏敢于担当的文化,存在「新官不理旧事」的现象。

当我们去深挖有些问题得不到整改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不是无法整改,而是错过了整改的最好时机。为什么会错过最好时机?根本在于不敢担的,在于「新官不理旧事」。对待需要整改的问题,采取「拖字诀」,最后成了糊涂账、烂账,不了了之。

第二,整改是间歇性的,不是持续性的;是单打独斗的,不是群策群力的。

在跟踪整改时我们发现,被审计单位也许是工作忙,也许是畏难或其他原因,对待整改是间歇性的,月中、月底过问或推动一下,平时则一动不动。这种非持续性的用力,对于本身就难整改的问题来说,往往徒劳无功。

同时,我们也发现,被审计单位在整改中习惯于单打独斗,而非群策群力。对于简单的可由一个人、一个部门解决的问题,似乎没什么不好;但对于复杂的、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单打独斗则很难有好的结果。

第三,惩不到位,奖更不到位。

整改未完成,很多企业可能习惯于惩罚和问责,看起来非常合理。但对于被审计单位负责整改的人来说,如果是自身原因导致的,可能还会认同一些。对于不是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就会产生替人受过的心理。看似合理的惩罚和问责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作用。




同时,出于谨慎性原则,企业可能更不敢轻易出台奖励完成整改的办法,担心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或因此产生其他的问题。如此,缺乏激励机制,被审计单位对难整改的问题,推动的动力不足。只是寄希望于靠责任感、靠奉献来推动整改,往往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局面。


04.破解整改难之道

通过从审计部门、审计问题、被审计单位三个维度去分析整改难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破解整改难的途径:

首先,审计部门要查深查透,实事求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让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整改、值得整改。

其次,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都要充分认识有些问题的复杂性,深入了解问题及整改相关的情况,系统研究,综合施策。

最后,被审计单位要敢于担当,群策群力,持续跟进整改,有合理的奖惩措施。

但我们认为,有了上述途径,仍然不一定能做好整改。为什么?

因为人不合适,我们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

如果遇到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改,我们在分析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盘点盘点相关的人。

人对了,事就成了;人不对,一切皆枉然。

扫码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