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审计资源的投入产出,也反映着审计价值的挖掘水平,体现了审计的结果导向。
前段时间,关于审计成果运用做了一个投票调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认识审计成果运用的。按照大家的投票结果进行排序,审计成果运用的手段分别是:
1.促进组织制度、流程、内控等的完善。
2.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发现问题和风险警示。
3.为舞弊检查提供审计线索。
4.提高组织合规和风险管理意识。
5.向管理层发送审计报告。
6.为问责事项提供审计依据。
7.为管理干部提供考核依据。
8.为管理干部的晋升提供意见。
7.其他。
以上的这种排序,从一个角度说明大家在审计成果运用时,最常用的手段是什么,或者是说,结合大家所在组织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审计成果运用手段。
无论是第三方还是审计部门自我评价的审计质量有多高,如果审计结果无法得到运用,内部审计的价值也无法真正得到体现。审计成果运用对于扩大内部审计影响力,树立内部审计地位和权威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反过来又为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以下是运用审计成果的五个策略、五个层面、八个维度,供大家讨论和批评指正:
运用审计成果的五个策略:
清晰定义审计成果和明确谁来运用审计成果,审计成果的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1.建立和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审计成果运用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审计部门要建立“全员参与”的审计成果运用长期机制。审计人员不能只是埋头做项目,审计部门要有顶层设计,使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能够促进审计产品的价值转化。在该机制下,审计人员能够产生运用审计成果的强烈愿望,而不是凭着审计发现重要性水平自我评估来作为自己的成绩。
2.努力把审计产品转化为审计成果。哪些审计产品能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不是所有的审计产品都是可以对外销售的产成品,也不是所有的产成品都能在市场上被客户接受,为审计部门创造“利润”的是能够对外销售且客户愿意购买的商品。
3.定期评估审计成果的价值。如果审计部门眼中的审计成果无法在组织里运用,如果审计成果的运用不能得到组织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那么,审计成果就只能停留在书面报告或口头汇报上了。
4.打通审计成果运用的渠道。审计部门要与职能部门或被审计机构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开展风险信息、经营信息等共享与交流。审计部门要不断去探索审计成果运用的渠道,让审计成果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5.创新审计成果的内容与形式。审计部门根据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来扩展审计范围和审计领域,扩大审计监督的覆盖面和服务的种类。审计产品不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研发新产品,或者为专门的客户需求定制产品。
审计成果运用的五个层面
审计成果运用的路径有很多条,最直观的就是从不同的层面开展审计成果运用。如从公司层面、行业层面、机构层面、部门层面、职能条线层面等等。如见下图:
当然还有其他的分类,如还可以从决策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制度层面、节能增效层面、提升运营效率层面等等入手,来考虑审计成果的运用。道路千万条,增值是初衷,各审计部门根据组织实际情况和自身情况来探索自己的审计成果运用之路。
审计成果运用的八个维度
从实际操作上看,审计成果运用还可以从八个维度进行切入:
1.具体问题整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是审计成果运用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可以进一步延伸分析流程、制度、组织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2.流程优化。审计人员可以从内控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对流程优化提出审计建议。
3.制度完善。这里的制度是指组织内部制定的制度。虽然组织内部制定的制度也是内部审计的依据,但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也能发现制度的缺陷,或者制度已不适应环境和业务的发展形势。审计人员也可以提出制度完善的建议。
4.合同协议修订。审计中会发现,有些已签订或拟签订合同或协议不符合组织的整体利益或长远利益,审计人员也应该从组织整体利益与风险角度提出建议。
5.组织架构调整。这里的组织架构调整是指因不符合内控原则,如互相牵制原则,使制度和流程在实施中存在违规风险,而相应作出的调整。
6.问责建议及移交。对于重大违规问题,审计部门可以提出问责建议,或者移交给纪检监察部门来进行问责。
7.资产保全。审计部门可以在审计中责令被审计单位追回违规资金,或者通过多种手段、措施保护组织资产免受损失,或者让给组织利益带来损失的责任人赔偿损失。
8.合规及风险文化营造。尽管审计监督检查也是一种合规文化营造的方式,但是审计部门还可以通过案例宣导、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合规及风险文化的营造,这样能够较少或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对立情绪,效果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