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审资讯
开展保障房审计的几点思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审计署连续多年开展保障房安居工程审计,对促进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审计实践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重点关注大中城市保障房建设,特别是房源偏远与供给不匹配等情况。政府筹集保障房尤其是公租房存在巨大压力,特别在大中型城市,排队等候保障性住房家庭数量逐年增加,还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因不符合保障性住房租购条件未能成为轮候人员,而保障性住房供给速度达不到需求人数的增加速度。存量市场住房中的“城中村”因租金低、体量大等特点,成为租赁市场的主要房源。对此,审计人员应立足实际,提出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通过盘活存量市场住房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建议,打通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通道。


立足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摸清住房和住房保障人员底数。为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提供适宜住房是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住房保障对象从原来的低收入群体或困难人群,拓宽到城市新落户大学生等新群体。部分纳入保障房体系管理的人才住房,更是成为城市吸纳人才的基本要求。摸清住房和住房保障人员底数,是开展好保障性住房审计的基础,更是评价和判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否到位的基础。应全面梳理已有存量市场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底数,摸清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人口底数,为计划任务准确、资金效益发挥、保障政策落实打好坚实的数据基础。


立足审计根本要求,查深查透财政资金真实合法效益。国家对住房建设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先后实施了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实施对象覆盖住房保障体系,也涉及住房市场体系。审计应从资金预算安排角度出发,从源头落实资金计划安排是否合理、资金使用过程是否合规、资金使用结果是否符合绩效等要求,确保政府每一分钱都花得明白。同时在适当范围内,兼顾社会资金对住房体系的投入和回报,杜绝借保障房投资名义获取暴利等行为。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助力落实住有所居政策。保障性住房审计连续开展多年,审计关注重点从传统的项目建设管理分配和资金筹集使用等具体环节,上升到实现保障房满足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政策初衷。近些年,政府开展的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以及住房租赁市场专项资金使用等内容也纳入保障性住房审计范围,涉及的住房主体已超越传统的保障性住房,也将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联系起来。在房住不炒的大政策背景下,市场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因使用权不同也能相互转换,审计应关注地方政策目的和初衷,发现存在的问题,推动整改落实。以往保障房审计发现的住房建设管理分配使用等问题,因能对应到具体人员、房屋以及资金,大部分问题可以马上整改;涉及土地供应不及时、保障房配套设施不完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在政府统筹协调下得以整改。而更深层次的保障房规划计划不合理等问题,则需要从房屋供给与房屋需求匹配方面进行整改。(余庆)

扫码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