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审计,并不容易”一文中说到,做一个合格内审人要做到“不断学习、敢于审计、有职业敏感性、善于分析提炼、有好的文笔功夫”五点。如要成为内审高手,笔者认为还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善审计
前面谈到要敢于审计,那只是内审人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如果方法不当,同被审对象不能友好相待,以心换心,老是碰来碰去,那样你的内审之路将越变越窄。而要把内审工作做好,需做到善于审计。
一是对人客气,对事认真。向被审对象说明审计不是来找茬,挑毛病的,而是同各单位、各部门工作目标、任务是一致的,携手为单位、企业“多打粮食”做贡献。审计目的是帮助下属单位堵漏防弊,提质增效;促进机关部门管理进一步完善提高。审与被审之间只是分工不同,工作需要,不存在个人恩怨,以此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对被审对象要客气,笑脸相见。对事一定认真,需他们配合审计的,按时提供相关资料的,说一不二,不能含糊。
二是审计部门在单位、企业中一般都是人少,有职务的不多,可谓“庙小”。去审计时往往审计组人员与审计对象在职务上不匹配。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审的是下属单位一把手,可能比主审高出几级。内审人员就需要有勇气,不感觉低人一等,大胆去同他们见面并沟通。因你是代表领导、审计部门去审计的,手握有尚方宝剑。
二、悟性高
内部审计是头脑工程,审计程序虽有一定流程,但如何做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靠审计部门和审计组(人员)去思考和运作。干不好平平淡淡,不但出不了成效,还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部门看不起。干好了能引起领导的重视,得到认可,在单位、企业有影响力并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有为又有位。因此,对于内审人员来说,整个工作都是一个悟的过程。
本单位、企业审计工作如何定位,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审计项目如何选定?除了领导安排的项目外,哪些应是审计的重点、热点?项目确定后如何开展,如何确定审计组长、主审?如何去布阵、撒网,如何才能抓到“大鱼”,审出成果?审计报告如何写的亮眼?审计底稿、报告初稿如何同被审计对象对接沟通,让他们认可、服气,顺利签字确认。审计结果如何向领导或办公会汇报,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如此等等,只要悟到位,做到位,有的放矢,审计工作必出成效,审计精品志在必得。
三、会沟通
过去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从账目上就能看出一、二,审计的问题也比较单一,不需要怎么去沟通。现代内部审计则完全不同,要求对本单位、企业的经济活动全面进行审计。随着电算化、信息化、内控制度、办公自动化等的发展和普及,现在单位、企业管理都比较规范、明了,从面上看是难以发现什么问题的。
这就需要多同被审计单位和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才能发现一些活情况和线索,然后顺藤摸瓜。作为内审人员,如不善言谈,不会去沟通,审计工作将难以开展,现代内审人情商要高。沟通涉及到审计的方方面面,到被审单位去需要做好沟通,根据项目需要,同领导、部门、办事员等不同层级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说明审计内容、目的和时间,如何配合审计组工作,在多长时间内提供什么样的资料,听他们的各种说道等,使审计项目能有序按期完成。
一些大项目还需向同级机关管理部门、主管领导去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从上方对该项目进行把控。审计项目完成后,向主要领导或办公会汇报也是一种沟通,而且是更重要的沟通。把审计项目思路、做法、揭示的重要情况、风险、潜力和问题等汇报清楚,引导领导重视审计结果,使审计报告能成为管理层决策的“扳机”。
四、运用好
审计工作能否做出成效,审计部门地位能否提高,重在把审计结果运用好,也就是要整改到位。最新版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特别要求把审计结果运用好,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被审计单位应及时整改。
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应当及时分析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措施。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应当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不少单位、企业的做法是重审计,轻整改,虎头蛇尾。
一个审计项目做完,出了审计报告就算大功告成,整不整改,如何整改看领导的。如果只审计,不整改,不把审计结果运用好,久而久之,审计的作用就无法显现,审计就会变成可有可无的部门了。
其实,审计结果运用的好不好关键在审计部门,内审决不能做无用功。在认真做好现场审计后,就要在写好审计报告上下功夫。特别是审计意见建议,操作性、时效性、全局性强,有高度,标本兼治,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审计结果和领导批示、会议决定,及时下达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书,让审计对象限期整改并进行跟踪。重要的审计项目还需进行后续审计,一抓到底,使审计成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