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审资讯
审计人员应具备的14种审计思维

近年,自各级政府部门至各类机构、组织、公司,审计工作的可见度可谓越来越高。各类文件频频发布,审计发现和推动整改的事项更是有目共睹。更多的组织已经认识到,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最后的机会。

然而,实际工作中,也会时常听闻“内审部门边缘化”“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成为摆设”之类的言语,甚至,某些人员配备相对豪华的内审团队,也会发出此类声音,对照个人这些年相对成功的内审经历经验,我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总结,发现,内部审计的成功与否,绝不仅仅取决于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先进性,也决不能单方面依靠他人主动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而很多时候,在于审计团队基于所在环境与所处场景,是否具备合适的审计思维。

基于个人经历,本文分享内部审计必备的14种思维,供伙伴们结合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分析、灵活运用。

一、全局思维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全局思维,从宏观的角度审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运营。他们需要了解组织的整体架构、业务模式和关键风险点,以便在审计过程中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简单来讲,就是站在组织的角度进行审计,而一定不能仅仅站在审计的角度进行审计,不要为了审计而审计。如此,内部审计部门会赢得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审计工作也自然会得到更加全面、富有远见、更具价值的成果。

二、业务思维

业务思维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与业务部门合作时所必需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了解各部门的运营模式、流程和关键风险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审计对象和问题。通过打磨业务思维,审计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业务的本质和需求,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帮助业务部门提升运营效率和效果。例如,在对一家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了解生产流程、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评估生产车间的运营状况和潜在风险。

三、财务思维

我们不妨想一想,有哪个组织、有哪个领导,会不在乎“钱”?对于盈利性组织(如公司),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显著表现就是财富的增长。具备高度的财务思维,我们的审计工作自然会在顶层赢得更多支持。

财务思维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问题、建议、解决方案的财务影响。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内审人员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对审计事项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与组织的财务目标和发展战略相一致。包括但不限于:

问题带来的财务损失:在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析其对组织的财务影响。他们需要评估问题导致的损失金额、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以便为组织提供准确的损失计量和风险评估。

解决方案对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等的影响:内审人员需要从财务角度出发,分析解决方案对组织的收入、成本、利润和现金流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解决方案的实施成本、预期收益和投资回报等因素。要特别提醒:审计人员尤其要避免,天真的、想当然的、拍脑袋的提出某些“看似美好、实则找骂”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资金紧张期间,为了提高控制水平,建议舞弊在某个节点前新开发XX系统,或为了所谓的“职责分离”,建议必须增加多少人手。

四、价值思维

倡导审计人员关注价值,是个人长期亲力亲为的工作内容,如此方能与组织创造价值的目标导向保持根本一致。有价值思维做指引,我们所有具体的审计工作都不至于出现重大的方向性偏差。价值思维不仅仅需要关注我们的审计对象各项业务的价值所在,也需要关注我们审计项目和活动的价值大小。审计资源总是有限的,审计范围总是可以无限延展,如何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无限的审计内容中去,“价值”就是核心考量。当然,价值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实际场景中,更多是基于定量、定性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得出。例如,此前,从未对办公用品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开展过专项审计,二者年度规模分别为十万级、千万级,审计人员肯定要优先选择开展固定资产采购审计。

五、取舍思维

取舍思维是内部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和多样化的审计任务时所必需的思维方式。我们时常需要根据组织的需求和资源限制,对审计任务进行优先级排序和取舍,确保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有效性。通过取舍思维,审计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时间,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对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根据风险评估和重要性分析,对财务报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和测试,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平衡思维

无平衡,难持久!

平衡思维是内部审计人员面对多方矛盾与纠结之必需。平衡不同层级,平衡不同部门,平衡效率、成本与风险,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寻求平衡点,而不是厚此薄彼、单项选择。就个人而言,我几乎不会在任何场景中只提风险、只提成本或只关注效率,也几乎不会明显仅站在某一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建议。掌握平衡思维,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和冲突,为组织创造更加和谐的内审环境,更能推动组织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稳、走的更远。

七、创新思维

全球化、互联网时代,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可谓层出不穷,我们所在的组织也在持续不停的进行业务创新、流程再造,一切都在变化!

面对变化,面对创新,审计必须又要更加超前的眼光和判断力,才能掌握主动,可以说,创新思维是内部审计人员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必需的思维方式。我们要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式和方法局限,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风险领域和潜在机会,为组织带来更大的价值。

八、数据思维

时间已经来到2024,这个年代,数据是工具,数据是资产,数据更是财富。数据思维是当今数字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必备的新型思维。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组织对于数据的管控、利用有效性,另外,我们也需要运用数据开展审计工作,基于过往的审计数据总结提升,以获取更有价值的审计证据和洞察力。例如,在对一家公司的销售数据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对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发现潜在的销售问题和发展机会。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审计项目组的审计数据,我们可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审计模型。

九、沟通思维

这个年代,WhoWho?某些场面的奉迎能代表内心的臣服?态度很好,问题全收,未来照旧!这套操作,是不是很熟悉?

内审,不要以钦差大臣自居,不要认为自己真的手握“尚方宝剑”,更不要心高气傲,让他人臣服于你。

古往今来,环顾全球,大到国事,小到人情,何处没有谈判与协商?内审亦然,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呢?

内部审计人员在与其他部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开展相关工作时,必须要乐于沟通、敢于沟通、善于沟通,通过沟通深入了解业务背景、事项场景,通过沟通避免误判与偏见,洞察问题本源,通过沟通与倾听,形成更具建设性、更符合各方利益的的审计建议,推动问题更有效的得到解决,进而与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十、主见思维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内审树立威信的大忌!内审主见思维,即要求内审人员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判断能力,基于事实和证据对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和评估,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或影响。

具体来讲,内审主见思维要求内审人员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判断力,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证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需要保持客观和独立,不盲目相信权威或传统观念,不受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或影响,始终坚持用事实和证据说话,不卑不亢、不偏不倚!

十一、底线思维

一次失去底线,我们将举步维艰!数次失去底线,我们将陷入深渊!这句话,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时刻警醒着自己。

审计威信对于审计工作至关重要,而审计的底线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威信的存在与否。鸡毛蒜皮不值得上纲上线,一般问题可以商量讨论,原则性问题绝无讨论空间,这就是底线思维的表现,这既是对组织负责,也是对团队和个人负责。审计人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内部规章制度,从而判断相关行为是否严重违法相关规定。底线思维可以帮助组织尽可能的避免合规风险和法律纠纷,及时止损,保护组织的声誉和利益。例如,在对一家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对销售部门可能的业绩舞弊进行深入调查、及时报告,而不是简单听取解释,或自我合理化。

十二、利他思维

内审工作容易被人回避,甚至抗拒,利他思维强调的是站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理解其需求和关切,在遵循底线思维的前提下,尽可能解决他人痛点。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利他思维意味着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不仅要考虑组织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审计人员提出更加公正、客观的得出审计结论,更有建设性的推动解决问题。

例如,当审计人员审查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时,利他思维会促使他们考虑供应商的利益和关切点。审计人员需要了解供应商对合同条款的看法、供应商的成本结构以及供应商对合作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的看法。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审计人员不会单方面关注低价与高水平服务,而是充分考虑价格与质量、服务的直接关系,从而从审计角度促进组织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十三、灰度思维

对于某些小伙伴来说,灰度思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灰度,非黑,亦非白。要知道,灰度是本真世界的现实存在。我们儿时看某些书本或影视剧集时,总喜欢问大人“他是坏人还是好人”,当我们长大以后,尤其是历经风雨过后,我们猛然发现,这个世界,何来纯粹的好,又哪有绝对的坏,很多问题并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而是存在一系列的灰色区域。

可以说,遵循灰度思维,极大的帮助我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减少了阻力,赢得了信任和尊重。灰度思维,建立在我们能看透事务背景与本质的基础之上,要求我们保持开放、灵动的心态。灰度思维能帮助我们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避免简单化和一刀切,尤其在我们面对复杂审计场景和不确定性时,灰度思维往往能发挥为组织创造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效果。

十四、问题解决思维

问题解决思维,即我们作为内审人员,不应仅仅满足于识别风险和发现问题,更不应将发现的问题作为功劳进行炫耀,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曾说过,大领导关注的公司整体价值和利益,在某些内审人看来的功劳,在他们看来更多的是“伤痛”,领导们更关注的永远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解决了吗?”。

具体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主动与业务部门、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痛点、需求和关切,共同探讨风险预防和问题解决的方案。在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中,内审人员应有效发挥能看到全盘、了解全盘的优势,也要注重将我们沉淀的行业最佳实践与组织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同时,内审人员也要持续关注整改效果,及时跟进纠偏,不断推动优化方案,避免相关方走过场耗费资源,为了整改而整改。

结语

如果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我们用心感受,我们很可能会发现,内审是一项充满乐趣、也富有挑战的工作,相对于早年新入职场的自己,个人是越来越认为,思维方式对于内部审计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希望本文总结分享的这些思维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触动,能让我们的内审职业发展道路更加顺畅通达。


扫码关注我们哦